
【内容摘要】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行业按产业集群模式发展,超25个省、市制定政策或规划,旨在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构建和完善。规划提出,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产值超1000亿元的骨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
中国农产品有很多弱点,其中1)标准化;2)品牌化。这两个问题比较突出,是导致中国农产品溢价不高、上游企业盈利受阻的核心。
因此,中国农产品上游端必须要变革与创新。其中,除了生产方式变革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产地加工逐渐成为政府、传统农业企业重视,甚至奉为农产品溢价的“救命稻草”。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但在产地初加工领域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品质下降。据专家测算,我国农户储粮、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15%—20%和20%—25%,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
业内人士指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联结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流通以及精深加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业产业分析师李剑认为,农产品产地加工帮助中国农产品实现标准化、品牌化,从而实现农产品溢价,投入价值大于价值回报。
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行业按产业集群模式发展,超25个省、市制定政策或规划,旨在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的构建和完善。
在产业集群现代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国家也纷纷出台各类政策。比如,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规划提出,用3~5年的时间,培育一批产值超1000亿元的骨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除了建设特色产业集群之外,更为关键就是产业融合。
业内人士指出,推进产业集群模式必须要大力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
因此,未来农产品产地加工需要与大数据、电商、新零售、物流等先进技术、产业融合,打造一张数字化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支撑生鲜农产品能快速送达全国餐桌。
未来农产品产地加工必将逐步数字化、品牌化、产业化,这个趋势谁也阻挡不了!
留言区
欢迎留言!所有标*的字段为必填项